泡泡玛特刚上市就崩从杂货铺到上市,深究小
今年最受争议的IPO,最受争议的千亿大牛股出事了!
12月11日上市,没有半个月暴跌13%!泡泡玛特这是起点即终点?
在圣诞节前夕,有网友在网上发布视频,称自己在济南万象城的泡泡玛特店里买到的盲盒已经被拆封,怀疑是店员二次销售。
除了自己手中购买到的盲盒,该网友还表示该店内还有许多其他盲盒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整个大盒里超过一半产品都被拆封,其包装是后来又自行粘上的。
盲盒公司员工,把盲盒变明盒,一下子点燃了网友的怒气——怪不得我抽不到隐藏款,原来全被你们自己的员工拿走了!
祸不单行,对于泡泡玛特来说,更加致命一击的是新华社发布关于盲盒发布的评论,文中称盲盒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还反应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特别是95后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盲盒热所带来的上瘾和赌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费。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模式,避免其畸形发展,给社会和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多重负面消息叠加,严重影响了泡泡玛特的股价,今天泡泡玛特()低开逾10%,截至发稿,泡泡玛特股价大跌13%。
盲盒的底层逻辑
作为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的市值突破了千亿港元。但是即便是投资老手也始终对它充满争议,直呼看不懂。
在大家看来,这不就是小时候干脆面袋子里集卡的升级版吗?怎么就能撬动千亿的市场?
甚至淘宝年十大商品中,都有盲盒的身影,在淘宝上搜索超过3亿次。
是什么赋予了盲盒魔力?
又该怎样从用户心理来分析这种行为?
不要着急,我们一项一项来。
1、盲盒最大的魅力,就是来源于它的不确定性。
人最容易被哪种特质吸引?好看的?有趣的?有价值的?还是刺激的?
是又好看,又有趣,又有价值,又刺激的,而这样的特质集合在一个不确定的商品上,就会充满致命的吸引力。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一切感到好奇不已,对得不到的东西永远在蠢蠢欲动。这种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的稀缺性体验就像上瘾一样吸引着年轻人。
传统的购买模式是:我相中某件商品,购买,然后拥有。但是购买盲盒的模式则变成了:我喜欢但不确定是不是能够得到,愿意去赌一把试试运气,购买,然后拥有或可能没有拥有。
在整个购买流程中,除了购买环节是清晰的,其他环节都是去做一道概率题。这也是为什么店员二次销售会在用户中引爆舆论——我本来抽到隐藏款的概率是1/12,现在你把隐藏款先拿走了,那我的概率就有可能是1/20,甚至1/50。
2、从众心理,收集心理增加购买需求。
当你看到朋友圈,1个朋友在晒这个大几十块钱才能买到的娃娃,我猜大概率你心里想的是:这也太贵啦吧,长的也不怎么样啊。
但是当你的朋友圈有10个人都在晒自己抽到的盲盒,再加上短视频平台上,各种社交平台上都有人在带你看拆盲盒,你心里想的可能就变成了:这东西真刺激,我也想试试。
这就是从众心理,也叫做羊群效应,指群体在行为上的相互模仿和跟随。大家随大流跟风去做某事就是受这种心理的影响。放在营销中也非常常见,就像喜茶的排队大军,让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加入他们,一起打卡。
还有就是收集心理,每个人心中都有隐藏的收集癖,有人爱集邮,有人爱集鞋,还有人爱集这种好看的本子。
在泡泡玛特的用户统计中,复购率高达50%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用户在首次购买后,选择了二次、三次购买,身边就有朋友收集齐一整套娃娃,享受这种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满足感。
3、隐藏款的设置,成为90后的茅台
作为区别于普通盲盒款式的隐藏款,从设置上就体现出了不同的地位。其他盲盒很容易获得,而且形象已知,但是隐藏款的概率非常低,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成本不到10快的泡泡玛特,隐藏款和热卖款的价格甚至高于原价十倍以上。
一旦抽中这样的盲盒,瞬间回本,还能净赚几千块。就是在这样高额的收益诱惑下,才有了泡泡玛特的店员铤而走险,私拆盲盒,甚至和黄牛勾结,谋取私利。
利用盲盒思维,做好品牌营销
盲盒的产品逻辑和思维,不仅仅可以用在盲盒产品上。
1、吸引首批超黏性核心消费群体,借助社交转化,形成社交符号。
2、利用未知的不确定性,引导用户的猎奇心理。
3、灌输隐性的获利思想
4、丰富产品内容,完善整套产品系统
泡泡玛特之所以能够从杂货铺做到上市企业,就是得益于站在Z世代的角度共情,去思考年轻人真正的情感和物质需要。把握住自己的目标客户最想要什么,最需要什么,品牌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