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宗族观念在早期出洋的作用,潮人重商而
本文摘录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第二章潮汕文化访思录,《第一节清中后期潮州人过番谋生与其重商基因的形成》
十二、潮州帮
一方面为了应对当地不良的竞争环境,以获得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一方面也是明朝以来几百年根深蒂固的宗亲家族地域观念(甚至当时不乏反清组织),使得潮州人一到海外就自然能抱团互助,一起互通商机,一起抵御外来侵犯,一起喝工夫茶听潮剧,一起分食家乡特产,一起建立各种潮州会馆、同姓宗祠、地方商会,在海外各地形成了团结的潮州帮。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视剧中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进入21世纪,当海外潮州人已经融入他乡繁衍了好几代人,当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而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当百姓不再需要靠宗亲抱团才能安身立命,狭隘的地域观念也就逐渐淡薄了,潮州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剩下一丝余热,留给当下日渐冷淡的人际关系一丝温暖、一面镜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十三、重商而不重权
从康熙开放海禁、第一批潮州人在海外生存立足开始,往后的第二批、第三批,第二代、第三代潮州人逐步取得生存发展优势,涉足行业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然后不断提携至亲、寄钱回乡、买地建房、光宗耀祖,于是,在潮汕人社会里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和共识,那就是能做生意赚得到钱的就是成功人士,达能兼济乡里的就是贤人。潮汕人同时也敬重有学识的人,佩服各种能工巧匠,且从明清开始就不再盲目崇拜官员了。
虽然在中国古代社会评价体系里,商人排在了“士农工”之后,但潮汕人认为,打工做生意不仅自己能生存、能养家糊口,有机会还能帮助家族,是光明正大的事业。于是有些没有读书潜质的孩子就干脆不读书了,跟着父辈经商学做生意,以求将来能够子承父业、接手家族的生意。我发现,海外潮人中白手起家成为巨商的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有父辈或近亲打下一定基础接手后发展壮大的。
三百多年来,潮州华侨形成了爱国爱乡、回馈家乡的优良历史传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对潮汕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影响使得重商的生存观念和社会评价体系得以在潮汕地区延续下去,也鼓励后辈们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的浪潮之中。
潮汕人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敢于闯荡的精神和家族协作传统,继续在当今海内外商界做出突出成绩,使潮汕商帮的辉煌从清朝延续至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潮汕地区为外地人所知晓的,除了潮州菜,就是潮州商人。20世纪中后期,潮汕华侨在泰国和我国香港的富商排名中屡屡名列前茅;21世纪以来,潮汕商人在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前10名中也经常能占到一两席。
潮汕人重视商业而不重视权力的价值取舍,注定了潮汕地区在战乱时期不能像客家地区一样出现众多的军队将领,在和平时期也不能像客家地区一样出现众多的官员。潮汕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大多也是凭借商业的路径。
年出生在普宁的庄世平,早年在国内读大学,然后到泰国经营生意。他曾经是泰国各界华侨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之一,曾发动社会捐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并动员青年回国参加抗战。抗战胜利后,他到香港筹办南洋商业银行和澳门南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从借贷1万美元起家发展到总资产达亿港元),为广东创办经济特区建言献策,并牵引、协助促成李嘉诚捐资创办汕头大学,晚年更是把自己高达亿港元的银行股权无偿转让给国家。
这是一位年轻时受进步思想影响并立志为国为民奋斗终生的典型潮汕人,他的奋斗主要是通过相对温和的商业经营和捐献财产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且也发挥了一位潮汕人善于经商的长项。
(本文摘录自本人年3月出版的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更多详情请看图书原文。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