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微创医疗
题外话~应该说,类比东软参股上市战略的,其实可能只有微创医疗才是最像吧,虽然至今东软医疗和熙康和望海都不知道何时才能上市。
2月份有媒体梳理的“中国高管薪酬Top50”中,有29位来自大健康行业,其中又有6人出自医疗器械行业。这当中,微创医疗的创始人常兆华,以2亿多元的年薪“拔得头筹”。
除年薪外,常兆华手中还握有不少公司股份。截至年6月末,其持有微创医疗至少5.11%的股份,若按现在亿港元的市值计算,价值16.86亿港元。
常兆华所依靠的便是他参与创办的微创医疗和分拆上市的子公司们,包括已上市的心脉医疗(年7月上市)、心通医疗(年2月上市)、微创机器人(年11月上市),3月31日刚过会的微创电生理,及年12月递交招股书的微创脑科学。
常兆华曾说,“微创是一个有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其旗下的子公司的确被不少投资者青睐,即便不盈利也依然受市场热捧。
对此,常兆华曾在年的股东大会上做过解释。在他看来,要理解微创医疗的股价逻辑,就要理解其“独特的商业模式”。
所谓“独特的商业模式”指的便是微创医疗“生产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边拓展新业务,成立子公司,一边引进各路投资者一起“养”,再拆分出来上市。
这样的商业模式得以形成的原因便在于,一来,微创医疗从事的这门生意需要大量的投入,单靠自己显然钱不够;二来,这是一门能“讲出好听的故事”的生意,比较容易融资。
要想实现常兆华所期待的“万亿市值”,微创医疗可能还需要孵化出很多业务。
根据年报,微创医疗正在通过子公司或联营公司布局非血管介入、内分泌、康复医疗、运动医学、辅助生殖、体外诊断(IVD)、皮肤及身体管理、五官科及消毒灭菌等新兴业务领域。
然而,版图扩大是一方面,说到底,最终能支撑微创医疗成为行业巨头,还得看公司及各上市子板块的业绩。
根据年年报,三家上市的子公司中,只有心脉医疗(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实现了盈利,年营收6.85亿元,净利润3.14亿元。实现盈利的原因则是,心脉医疗布局的多款产品已步入成熟期。
心通医疗(心脏瓣膜)年的营收虽实现了93%的增长,但依然处于亏损中,净亏损1.83亿元,近三年合计亏损7.26亿元。
年上市的微创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虽被寄予无限厚望,但其业绩乏善可陈,营收.6万元,亏损金额5.83亿元,亏损扩大了.08%。
此外,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外科医疗器械业务、其他业务也均处于亏损中。
而资本市场上,各公司的股价也逐渐从被“追捧”到回落。微创医疗当前的股价不到20港元,微创机器人的股价则较最高值回落超60%,心通医疗股价也从22.2港元跌至如今的3港元左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