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了三年的老本,海底捞一次全亏了

白癜风能不能治 http://m.39.net/news/a_6288655.html

回复电商领取《份电商运营干货案例》

海底捞的巨额亏损,并不意外。

3月23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年全年业绩公告,营收亿元,亏损高达41.6亿元,几乎相当于此前三年的利润总和。

亏损情况在其一个月前发布的“预期净亏损约38亿元至45亿元”预警范围内。

年,海底捞的股价就像坐过山车,先是在2月冲上顶点,最高市值达.75亿港元;好景不长,6月股价断崖式下跌,市值蒸发超亿港元;

此后更是一路下坠,截至3月24日港股收盘,海底捞报收14.48港元/股,总市值仅剩.12亿港元。

过去大半年,海底捞的问题已经暴露得相当彻底:因判断失误,在市场低谷期“抄底”扩张,一年开出家门店;

但部分门店选址不当、管理乏力,加上疫情影响,导致翻台率急降;及时止损后,开始批量关停经营不善门店,成本负担剧增。

再加上一众新兴火锅品牌的崛起,让海底捞同时深陷竞争困境:没有爆品,被过度服务“反噬”、品牌吸引力下降……

从去年底的关店,到今年初的换帅,再到对师徒制的改革,海底捞已经开始求变。

但在餐饮行业竞争“内卷”、资本助推火锅新秀崛起的当下,市场还愿意给海底捞多少耐心?

半年巨亏42.5亿,

海底捞为“盲目自信”买单

海底捞业绩公告显示,全年营收亿元,同比增长43.7%;年内亏损41.6亿元,这几乎相当于其年-年的三年利润总和。

危机早在去年年中就已经显现。

年6月,海底捞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市值与2月最高点的.75亿港元相比,蒸发超亿港元。

8月,海底捞中期业绩公告显示,其上半年营收.9亿元、实现利润.9万元。

对比疫情前的年来看,两年时间里,海底捞的净利润暴跌近九成。

●海底捞年财务表现(图源:业绩公告)

下半年高达42.5亿元的巨额亏损,无疑是在为此前一年的疯狂扩张买单。这也是海底捞不得不反复承认并补救的事实。

在去年6月的内部交流会上,海底捞前任CEO张勇承认自己在年中判断失误,盲目自信地作出了扩店计划。

年下半年和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分别新增家和家,新开店数量接近年的门店总数。

其中,83%开在翻台率更高的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二线城市新增家,三线及以下城市新增家。

“行业领军者想要快速整合市场,在市场低谷期逆势扩张效率更高,海底捞原本连锁化程度高、翻台率也不错,在当时的确有底气和条件这么做。”

在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中心研究总监李应涛看来,张勇的“抄底”逻辑没有问题。

然而,后来的结果证明,张勇低估了疫情的持续影响,也高估了海底捞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扩张确实“操之过急”。

“作为一个中高端火锅品牌,海底捞应该特别注意门店选址和密集程度,理想状态是5-10公里范围内只有一家门店,否则就会造成分流,单店营业额下降。”李应涛解释称。

比如,在海底捞大幅度扩张的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翻台率(次/天)就从年的3.6,下滑到了年年中的3.1和2.9。

其新开门店的表现更是乏力,仅有2.4。这也拉低了海底捞整体的平均翻台率,从年的的3.5降至年的3.0。

而据国信证券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即意味着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与此同时,海底捞的人均消费额也在下滑,从年的.1元降至年的.7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低至95.7元。

另一方面,海底捞一直采取重资产自营模式,短期内大量开店,也带来了更加沉重的成本负担。

年,海底捞物业租金成本同比增长44.7%、员工成本同比增长53.6%、原料成本同比增长46.3%、水电开支也同比增长49%。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海底捞新开店的盈亏平衡期和回报期均较以往更长,新店打平时间由年的4个月延长到年的7个月左右。

在去年6月的交流会上,海底捞管理层也确认,新店回本周期比年要长。

到去年11月,海底捞不得不及时止损,作出关停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的决定,这其中有不少就是年和年新开的店。

这个决定呈现在业绩公告中,是出售物业、厂房、设备及其他无形资产亏损等超37亿元,相比上一年剧增34.5亿元。

业绩公告显示,到年年底,海底捞门店总数为家,年内关闭了家门店,其中,有家永久关闭。

海底捞把原因归结于三点:一是部分商业区尚未达到成熟期,长期客流量相对较低;二是经营业绩不理想,业绩提升需要更多周期;三是附近的海底捞餐厅密度高。

此前,海底捞也已明确,将适时收缩业务扩张计划,若门店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店。

海底捞为什么不“香”了?

然而,在这场大收缩中,海底捞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扩张之殇。

从年到年,海底捞的翻台率连续走低,分别为5.0、4.8、3.5、3.0。

除去过去两年叠加疫情反复和扩张分流的影响,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在产业供应链成熟、消费者偏好变化、竞争对手崛起的大环境下,海底捞正在失去吸引力。

“年之前,海底捞在火锅赛道里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对手,但近几年巴奴、捞王、周师兄、七欣天等一众地方火锅品牌,对海底捞的冲击不小。”

李应涛认为,餐饮行业供应链成熟度和数字化的明显提升,给了新品牌走向规模化和连锁化、趁势崛起的机会。

过去两年,主打川式火锅品类的巴奴、周师兄、珮姐等网红火锅品牌,均赢得资本青睐,接连拿下亿元级大额融资,拉开扩张的序幕。

主打粤式火锅的捞王和主打海鲜火锅的七欣天,则正在抢滩上市。

它们的门店规模虽然不及海底捞,但单店效率并不差,在细分品类的优势明显。

某咨询机构数据显示,年至年,巴奴营业额增速保持在15%-25%/年,其位于北京的首家门店客单价高达元-元,但翻台率有4.5-5.5。

捞王和七欣天虽然翻台率不及海底捞,但客单价比海底捞高出15元-30元,因此总体营收情况不错。

●图源:海底捞火锅

百观科技分析师毕名怡向开菠萝财经分析,影响餐饮品牌口碑的三大因素,是口味、服务和性价比。

“超预期的服务在早期可能会带来一定新鲜感,但长久来看,口味和性价比更受消费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