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下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访香港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
《中国金融》记者贾瑛瑛
文章
《中国金融》年第13期
长期以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在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香港金融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升级版,正在受到广泛的 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首先请您谈谈当前香港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
余伟文:在国家的支持及业界努力耕耘下,近年来香港银行业保持稳健,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联系汇率制度继续有序运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联系汇率制度是维持香港经济金融稳定的关键和基石。面对全球及市场的不明朗因素,联系汇率制度继续展现其抗震能力,一直顺畅运作,成功抵御了各种危机,是香港货币的坚实后盾。
香港银行业稳步发展,有充裕的资本和流动性缓冲。年第一季度,银行资本充足率约为20%,流动性覆盖比率超过%,两者均远高于国际标准。银行资产质素健康,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也远低于国际和历史水平。年总存款额按年增加4.6%,其中港元存款上升1.4%,今年前4个月保持升幅,两个数字较年年末分别增长0.8%和1.6%。整体贷款于年按年上升3.8%,今年前4个月增长0.5%。
在股票市场方面,香港是居于全球前列的新股上市集资地,自年以来七次登上全球IPO集资年度排名榜首。近年来,香港为提升证券市场的竞争力,实施了一系列上市机制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企业上市;允许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便利合资格发行人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以吸引更多中概股从海外市场回流。
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年经香港安排的国际债券发行量达亿美元,占市场份额34%,连续6年居亚洲首位。在新兴的绿色金融方面,香港市场发展迅速,年在港安排及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融资额再创新高,达亿美元,按年增加4倍。这几年来已有不少内地企业通过香港筹集绿色资金。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债券中,超过八成的发行人来自内地,总额达亿美元。
香港的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保持可观增长,年在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为35万亿元,按年增长21%,当中约三分之一的增幅来自净流入。截至年底,在香港进行资产管理的持牌法人为家,按年增长5%。香港私募基金业稳步上扬,年管理的资本总额达亿美元,位列亚洲第二,仅次于内地,按年增长11%。
记者:香港是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在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香港金融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
余伟文:“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环节中,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应,从而带动和创造新的需求。而“双循环”的目标就是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支持和畅通国内循环。
对于香港的金融业来说,我们在“双循环”方面可以继续发挥“熟悉内地,连通国际”的优势,担当融通中外的资金桥梁。过去香港一直发挥跨境资金纽带作用,推动内外两个市场经贸往来和金融投资,成为海外资金投资内地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平台。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为内地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同时亦为内地企业提供了全面的金融和其他专业服务,协助它们进军国际市场。近年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更加深化了两者跨境金融投资领域的联系。未来,香港金管局会与内地当局及业界紧密联系,按照“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政策方向,探索在各互联互通机制下扩大产品类别,方便国际投资者使用风险管理产品,并完善各种具体安排,强化香港作为全球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的角色,助力内地金融改革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在“国内大循环”方面,香港会在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等新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在保持香港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协助国家在这些新领域与世界连接。
在绿色金融领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担当“绿色桥梁”的角色,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内地的绿色金融资产,支持内地实体经济转型。年深圳市人民政府选择了香港作为境外绿色债券的发行地,标志着内地政府机构首次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具有特别的象征性意义。我们希望这次成功发行可以发挥示范作用,为内地地方政府和企业落实双碳目标开拓一条新的境外融资渠道。此外,我们资助绿色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在发债和绿色评审方面的支出,借以提升对发债主体的吸引力。我们希望可以不断开拓更多的产品类别,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在金融科技领域,我们积极深化与内地的合作。香港金管局与人民银行早前公布香港与内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联网对接已进入运行阶段。这项安排便利香港与内地的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就跨境项目提交测试申请,促进创新发展;同时,我们继续与人民银行合作,配合数字人民币(e-CNY)在香港的技术测试。此外,我们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及其他央行推动金融创新,开发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探索将央行数码货币应用于跨境支付,令国际资金流动更便捷。
总括而言,在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香港会继续发挥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角色,并以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平台,融入并助力国家发展。
记者:近年来,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您认为下一步深化互联互通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余伟文:正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香港将进一步扩大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并强化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等功能。
近年来,互联互通机制已逐渐成为中外投资者跨境资产配置的主要渠道。以股票通和债券通为例,目前国际投资者持有的A股中超过三分之二通过股票通投资,内地在岸债券的交易也有超过一半通过债券通进行,足见这些安排在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过去一年,互联互通机制更取得不少新的突破。债券通“南向通”在年9月成功推出,实现了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双向联通。而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于年10月正式落地,标志着互联互通机制由机构投资者扩展到个人财富管理领域。这一系列举措为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带来三大利好: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连接;进一步拓宽内地与香港投资者的跨境投资渠道;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债券通“南向通”为内地机构投资者新增一条多元、便捷的渠道,使其可以通过香港市场投资境外债券资产。同时亦为国际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诱因在香港开拓债券承销、交易、托管等服务,并吸引债券发行人在香港发行面向内地投资者的债券,从而丰富香港债券市场产品的类别及提升在港交易债券的流动性。“南向通”开通以来运行顺畅,市场反应正面,交易涵盖国际主要券种。香港金管局会密切留意市场需求,与内地监管部门共同探索优化措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我们亦将不断完善债券通“北向通”,特别是为市场提供更多风险管理的产品和渠道。随着国际投资者不断增持人民币资产,他们对于相关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香港的外汇和利率衍生品市场成熟,交易规则与国际接轨,具备良好的条件作为风险管理中心,为投资人民币资产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配套风险管理服务。
作为首个专为个人投资者而设的互联互通机制,跨境理财通让大湾区的内地和港澳合资格居民可通过各自的银行体系建立的闭环式资金管道,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跨境理财通的突破性在于提供一条正式和便捷的渠道,首次允许零售投资者直接跨境开设和操作投资户口,有更大的自主性去选择理财产品。跨境理财通亦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跨境理财通落地至今稳步发展,截至年4月底,已有24家香港银行与其内地伙伴银行开展业务,超过位个人投资者参与,跨境汇划金额合计9.4亿元人民币。考虑到这是许多投资者首次参与跨境投资,三地监管机构都非常重视投资者保障及教育。我们也会密切留意跨境理财通的运作情况,与业界及内地监管部门共同探索优化措施,如优化销售流程、扩大可投资范围、增加参与机构等,务求为三地的银行及财富管理行业带来更多增长机遇。
在沪深港通方面,由香港证监会、港交所及金管局成立的工作小组,将推动香港股票市场的人民币计价交易,并探索容许“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币计价。工作小组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并提出实施建议。下一步将与内地监管当局和相关机构协商,积极推动这项计划。
记者:“十四五”规划提出,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功能。请您谈谈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运行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力方向。
余伟文:本世纪初,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主要为简单的个人业务,到年之后香港发展为人民币贸易结算、支付和融资中心,至今拓展为更全面的离岸人民币金融平台,这一过程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形成了很强的集聚效应和日渐完善的配套环境,为市场提供投资和管理人民币资产的有效平台。与此同时,香港也为国家担当着“防火墙”的角色,有效管理国家在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未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将有更大的空间。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拥有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能为推动人民币在国际的使用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市场发展。
一是提高离岸人民币流动性。香港金管局会继续与内地保持沟通,争取完善、扩展和深化各项互联互通机制,以便利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资金的双向流通。大湾区和前海亦为内地与香港深化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提供了应用场景,我们一直与内地金融管理部门沟通,探索更多更广的政策空间,促进跨境资金流动。
二是推动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发展。我们致力于促进更加多元化的人民币产品发行和交易,并密切留意互联互通机制的运作情况、市场需求,与业界及内地监管部门共同探索优化措施,如调整额度、增加参与机构等。离岸人民币市场现时仍以债券(如点心债)、基金(如ETF)类产品为主,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产品发展相对落后。在这一领域推广人民币的使用实际上有助于推动相关的衍生品或融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的基础。另外,容许港股通股票交易以人民币计价,亦可减低内地投资者交易时将人民币兑换成港元的汇兑风险,提升交易价格的确定性。前面也提到,我们与香港证监会、港交所正在研究推动香港股票市场的人民币计价交易,并探索容许“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币计价。
三是进一步完善离岸市场的人民币金融基建。我们将升级金管局的债务工具结算系统(CMU系统)并优化其服务,把它发展为亚洲主要的中央证券托管平台,确保我们的人民币金融基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支持离岸市场的长远发展。
记者: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了解到,香港金融管理局于年6月推出了《金融科技》的策略纲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余伟文:《金融科技》主要包括三个范畴:全面推展银行数码化;深入研究央行数码货币;提升香港现有的数据基建水平,发挥数据基建潜能。目前,这三个范畴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第一,全面推展银行数码化。现时数码渠道已经成为本地银行服务的骨干力量。年下半年,香港零售银行经“转数快”和实时支付结算系统处理的本地转账中,有98%由客户通过数码渠道作出转账指示,只有2%经非数码渠道(如分行)转账。至于跨境汇款,在年上半年,亦有80%的客户通过数码渠道进行。而8家虚拟银行在年陆续正式开业,至年3月,已合计共开立万个中小企业和个人户口,总存款逾亿港元。
“全面推展银行数码化”的目的正是进一步推动香港银行业的金融科技应用,支持银行业更好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策略风险。为此,金管局在年推出金融科技应用评估,要求香港主要银行在年年底前提交应用金融科技的三年计划,以检视银行业现时及未来数年内采用金融科技的情况。我们正整理和分析银行提交的评估结果,找出未被广泛采纳而需要金管局推动的金融科技业务领域或具体科技类别。金管局会争取在今年年中发布评估结果和相关工作计划。在落实“全面推展银行数码化”策略的过程中,金管局亦会根据市场需要推出进一步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方案,务求将香港构建成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及人才枢纽。
第二,加深央行数码货币研究。金管局认为数码货币的发展极具潜力,我们必须提早为未来有可能的发展做好准备。在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方面,金管局正与泰国中央银行、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国际清算银行创新枢纽辖下香港中心进行“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货币桥”或mBridge)项目,研究央行数码货币于跨境支付的应用。在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方面,金管局正探索在香港推出“数码港元”的可行性,成立了跨部门工作小组定期讨论相关议题。
第三,发挥数据基建潜能。金管局积极提升香港的数据基建水平,在取得数据所有者同意的前提下,促进数据共享。其中金融数据新基建“商业数据通”的筹备工作进展良好,随着项目于年11月进入试行阶段,参与银行一共已批出接近宗贷款给予中小企业客户,涉及金额约14亿港元。项目目前处于试行阶段,共有8组银行和数据提供方参与,主要聚焦应用数据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我们预计“商业数据通”将于年年底正式推出,届时将有更多银行参与其中。
记者:您前面提到,香港金管局已经对批发层面和零售层面的央行数字货币开展相关研究,再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最新的进展。
余伟文:正如前面提及,在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方面,金管局正与多方合作开展“货币桥”项目,研究央行数码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早前金管局联同各参与央行和国际清算银行创新枢纽辖下香港中心公布了15个潜在商业用例,其中国际贸易结算用例已于试验平台上展开了测试。测试验证了货币桥试验平台能解决在跨境支付中常见的痛点,同时确保在政策、合规和私隐保护方面,有适当的机制。
而就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方面,金管局正探索在香港推出“数码港元”的可行性。该研究的第一部分侧重于技术方面,已于年10月以技术白皮书的形式发表初步研究结果,并广邀学术界及业界提出意见。当中所提议的技术设计是首个由央行提出、在保护私隐方面有突破性安排的技术架构,能够在保障私隐的情况下追踪交易。
研究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政策及设计范畴,相关初步研究结果载于今年4月发布的讨论文件,并邀请公众及业界就“数码港元”的主要政策及设计事宜提出意见。讨论文件探讨了“数码港元”的潜在裨益与挑战;若干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包括其发行机制、与其他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私隐及数据保障以及法律考虑因素及用例。金管局尚未决定是否及何时推出“数码港元”。虽然我们目前未有定案,但会持开放态度,小心衡量各方意见。金管局将于今年稍后时间就“数码港元”提出初步想法,并会一并公布我们就技术白皮书及讨论文件收到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此同时继续与人民银行合作,配合数字人民币(e-CNY)在港的技术测试。金管局与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就e-CNY跨境支付在香港首阶段的技术测试已经顺利完成。金管局正与人民银行商讨下一阶段的技术测试,包括引入更多香港银行参与及通过本地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为e-CNY钱包增值等。我们会适时公布有关详情。
记者:对于金融科技在监管领域的运用,香港金融管理局做了怎样的探索?
余伟文:为了建立一个更活跃的合规科技生态圈,金管局于年11月发布题为《善用合规科技力量:转变风险管理及合规》的白皮书,并制定两年计划,通过一系列推广活动和发展措施,促进香港银行业更多采用合规科技。
年3月25日,金管局推出“环球合规科技挑战赛”,加强香港银行业与环球合规科技企业的互动和交流,并提出方案协助解决银行在风险管理及合规方面遇到的常见痛点。
年6月30日,金管局举办“合规科技旗舰研讨会”(UnlockingthePowerofRegtech),邀请银行和科技业界的翘楚分享对合规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愿景,加强银行业对合规科技潜力的认知。研讨会汇聚全球各地合规科技生态圈,包括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与合规科技供应商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行业专家,分享有关发挥合规科技庞大潜力的经验与心得。
另外,金管局在年6月推出系列《合规科技采用实务指引》,针对如何落实合规科技方案为银行提供详尽的实务指引。每期《合规科技采用实务指引》会集中讨论金管局白皮书所识别的特定科技或应用环节,以进一步推动香港银行业采用合规科技。
年10月,金管局制定合规科技技能架构,分析香港当时在这个范畴所欠缺的相关技能,以供银行参考。金管局亦与银行业界及专业团体合作,推出针对合规科技的银行专业资历架构,协助新入职者和现有从业者在合规科技方面的专业发展。
年4月,金管局推出“合规科技信息平台”,以鼓励香港合规科技生态圈加强在应用合规科技方面的经验及专门知识交流。平台为包括银行及合规科技供应商在内的合规科技界提供网上交流场所,分享成功案例及实施经验。除此之外,平台亦相当于中央信息库,备存金管局的合规科技相关信息,包括过往的通告、指引文件及研究报告。同时,金管局身体力行,通过采用更多先进科技将我们的银行监管过程数码化。
相关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大大提升了香港银行业对于合规科技的 记者: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绿色金融及可持续金融发展?
余伟文:近年国家出于加快能源资源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正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两大目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好能担当“绿色桥梁”的角色,引导国际资金投资内地的绿色金融资产,支持内地实体经济转型。同时,香港亦致力于推动碳减排,努力于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金管局一直协助特区政府促进绿色及可持续金融发展,一系列举措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方面,香港的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年在港安排及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融资额再创新高,达亿美元;其中,国际债券总额达亿美元,占亚洲市场三分之一,安排发行量位居首位。香港特区政府自年5月首次发行绿色债券后,一直继续定期发行绿色债券,至今已发行超过90亿美元(等值)、涵盖多个币种及年期并以机构投资者和零售投资者为目标的绿色债券,为潜在发行人提供重要基准。香港特区政府还发行首批欧元计价和人民币计价的政府债券,其中的20年期欧元债券于年11月发行,是当时亚洲地区最长发行年期的政府类别欧元绿债。还有前面提到的,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在香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有助于鼓励更多内地机构在港发行各种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产品。
今年5月,香港政府发行了首批绿色零售债券,让市民以投资方式参与和分享香港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成果,获市民踊跃支持。作为亚洲发行额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香港首批绿色零售债券的发行标志着香港债券市场以及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香港特区政府在年5月推出为期三年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资助合资格的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的发债和外部评审服务支出。计划广受业界欢迎,自推出一年以来已批出近宗申请,涉及发行总额达亿美元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及贷款。该计划亦鼓励了更多金融机构和外部评审机构于香港设立或拓展业务。
另一方面,为更有效地统筹和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香港金管局与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于年5月共同发起成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以下简称“督导小组”),从金融监管、市场发展和碳市场机遇等多维度推进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
现阶段,督导小组正推动相关行业于年或之前按照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的框架进行信息披露,并适当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拟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督导小组以衔接中国和欧盟合作制订的共通绿色分类目录(CGT)为目标,探讨建立绿色分类框架供本地市场采用,以便利CGT、中国及欧盟绿色分类法之间的互通使用,使香港的标准与国际最佳做法接轨。
为协助金融业界应对技能和数据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督导小组在年7月成立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统筹金融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从业者及学术机构在培训和政策制订方面的工作,增进跨界别交流合作。年3月,中心推出“数据资源信息库”,以协助业界查找相关数据,支持气候风险管理和其他绿色及可持续金融相关的研究。接下来,中心将推出培训和实习职位相关的信息库,以促进业界人才培训工作。我们还正与特区政府合作,计划推出财政司司长于~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
在碳市场方面,督导小组于年3月公布对香港碳市场机遇的初步可行性评估,以及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区域碳交易中心的后续步骤。督导小组会在咨询市场专家及相关部门后,制定详细路线图、落实计划及时间表。
原标题:《中国金融》
双循环下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访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