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明速食文化时代潮流当道,年轻作家

甲氧沙林搽剂 http://m.39.net/pf/a_5229043.html

视点聚焦

吴小莉:金庸的个性是什么?

潘耀明:有忧患意识。

吴小莉:为什么香港报业的“黄金岁月”不再有?

潘耀明:人的节奏快了、紧张了,所以他们开始追求一种快速文化,就“即食文化”。

吴小莉:对于内地新文学的作家们,他们哪些品质让您特别感动?

潘耀明:纯粹地对文化的一种追求、一种忠诚、一种献身的精神,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专访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

潘耀明简介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现任《明报月刊》的总编辑兼总经理。从年被金庸聘入《明报月刊》到年金庸离世,潘耀明与金庸共事近30年,潘耀明曾经这样形容他和金庸的关系,“我和金庸先生是亦师亦友。他的高尚品格和文学才华,影响了我的一生”。

“年,兹定请潘耀明先生担任《明报杂志》有限公司《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

这是当年金庸先生写给潘耀明的一封聘书。

吴小莉:这是金庸先生给您的聘书,上面写着给您的薪酬是六十万港币一年。

潘耀明:在杂志社工作,这份薪酬是很好的,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比我高。在这之前,金庸先生打听过我原来的薪水,这个薪水大概是我原来工作出版社的双倍。

吴小莉:很有诚意。

潘耀明:因为金庸本身名气那么大,成就那么高,我真的非常感动,当时我已经差点哭了,所以我就签了。

吴小莉:有没有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编辑《明报月刊》的过程?

潘耀明:在我编《明报月刊》的过程中,因为金庸每一期都会看,我都很紧张,兢兢业业。金庸看完之后他就给我一些纸条,会给很多反馈,比如在哪几页有异体字、哪个标点符号错了,所以我们都很紧张。

潘耀明与金庸和倪匡合照

金庸想过问鼎特首

曾预料香港回归后不会走得太快

吴小莉:你觉得金庸的个性又是什么?

潘耀明:金庸是比较有忧患意识的。

吴小莉:怎么理解?

潘耀明:因为他读的国际关系法,他一直想报效社会、报效国家,所以他早年间想到外交部,后来他也想过问鼎香港特首。

吴小莉:他后来为什么没从政?

潘耀明:香港回归之前,他当时在基本法委员会,跟查济民做的“双查方案”被推翻了。金庸看得比较透,因为他觉得香港回归以后,不可能走得太快。港英政府时期,都是派总督来香港,下面的官员都是被任命,所以香港从来没有民主、只有自由。

因为金庸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双查方案”还是比较循序渐进。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他们觉得要加快民主步伐,所以“双查方案”没有被接受。当时,还有人烧《明报》、示威游行,特别年轻人觉得他的方案太保守了。在今天来看,金庸是很有远见的,他很有这方面的家国情怀。

吴小莉:除了办报,不论赚不赚钱,他都希望《明报月刊》要办下去。

潘耀明:《明报月刊》当时创刊号、创刊辞都是他自己写,他提到“有容乃大”。比如,我们做一个专辑,专辑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政治见解的人,来写同一个题目,那么各种意见都会呈现出来了,然后让读者去做结论。

金庸先生对《明报》编辑要求,要“言之有物”,不能利用这个阵地、利用专栏去吹捧自己或者吹捧人家,这是《明报月刊》一直坚持的办刊方针,所以引用陈寅恪的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吴小莉:金庸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潘耀明:我很崇拜他,金庸是我人生的一个模范。我们都是他属下,如果去和他请教问题,你还没有走到他的书桌旁,他就已经站起来了。

他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很优秀的品格,这就是他的一种坚持,一种理念的坚持。

从中学开始成立文学社,到年毕业,潘耀明先后在《正午报》、《海洋文艺》、三联书店(香港)以及《明报月刊》等多个香港知名报刊杂志社任职,可以说潘耀明也是香港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者。

吴小莉: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两岸有些文学作品都不能交流的时候,香港是很重要的一个纽带。

潘耀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两岸可以说是互相不来往。因为香港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信息传播也很快,所以台湾跟内地,都是从香港这方面作为一个桥梁也好、跳板也好,将这些两岸的文化做一种交流。

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在《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之下,人们不能读内地新闻社作家的作品,所以都是从香港带过去。香港以《明报月刊》为例,聂华苓有个长篇小说叫《桑青与桃红》,原本在台湾《联合报》连载,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被腰斩,然后就拿到《明报月刊》全文登载。

内地当时有个无名氏(卜乃夫),他的《金色的蛇夜——续篇》非常有名,辗转托人将稿子带到香港,在《明报月刊》连载。

香港报业“黄金岁月”不再

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即食文化”

吴小莉:香港报业的“黄金岁月”是什么时候?

潘耀明: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的内地刚刚开放,很多书、报纸都可以流传到内地。黄霑的流行歌曲,在内地唱遍了大江南北,还有香港的很多作品都可以在内地出版。香港市场太小了,但是内地的出版市场就大多了,读者更多。

吴小莉:为什么报业的“黄金岁月”不再有了?

潘耀明:因为一个典型的商业社会讲求效率,什么事都要在很短时间完成的。机器取代了电脑,人的节奏快了、紧张了,所以他们就追求一种快速文化,就“即食文化”。结果就是,香港的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

因为以前的副刊有小说连载,副刊是两大张版面,一般人看了新闻就扔掉新闻的部分,将副刊就揣在兜里,去洗手间、去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在当时的风气之下,没有了这种闲情,就连喝茶也是匆匆忙忙的。

吴小莉:现在就更难了,因为全部都用电子化产品了。

“速食文化”时代潮流当道

年轻作家难出大师

吴小莉:今年倪匡先生去世了,年黄霑去世,年你的好友金庸去世。这一代的大师们离开以后,在“即食文化”的情况之下,年轻人或者新一辈的作家们,能够再出这样的大师吗?

潘耀明:比较难。现在年轻人的文化理念没有那么强烈,他们会追求潮流的概念,然而潮流是跟风的,所以潮流没有个性。

上一辈作家,他有他的个性,而且从始到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念。倪匡从年轻到年纪大一直都在写稿;金庸办报纸以后赚了很多钱,他也没有放弃写作。他们的专注,就是我刚提到的一种强烈的文化理念。

器世界当道,情世界消退

文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吴小莉:我前不久采访过梁晓声先生,我说文学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感觉像是他的一种救赎,不论世界的局势再怎么变化,他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灵魂有一个安放之处。那么文学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潘耀明:我觉得文学是我心灵的寄托。杨绛女士讲文学可以是一个人隐身的世界,他可以随时进入那个空间,不需要其他人的干预。

现在这个世界,器世界当道,情世界在消退,心灵得不到伸张,人们心里的情感不受重视,但是情感恰恰是属于你自己、一种本身的力量。作为现代人来讲,文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隐身的世界。

吴小莉:你曾经提到“有些人经历过磨难,所以他们像在和时间赛跑,想把自己的天赋或者积累,贡献给这个社会。”他们身上的什么品质,让你特别感动?

潘耀明:举个例子,萧乾先生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是他在晚年跟太太文洁若,合力翻译了《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仿佛一座大山,但是他们在晚年带病之下,可以搬动这个巨山、巨石,很不简单。我当时去看他,萧乾先生带着尿袋,还一直在和他的太太翻译,我非常感动。

实际上,跟他们这些大家交往,或者跟现当代的很多作家有交往,很多人已经跟商业关系很密切了;而老一辈作家的品格,是很纯粹的,纯粹对文化的那种热情,他们的一种追求、一种忠诚、一种献身的精神,是我觉得他们伟大的地方。

钱钟书手稿

赠予潘耀明的一首诗

艾青手稿

《我爱这土地》

如今潘耀明已经74岁,他仍然在《明报月刊》和香港作家联会的管理工作一线,也仍然在坚持写作。

除此之外,潘耀明也在不遗余力地为香港筹建文化馆这件事情而四处奔走。

吴小莉:新任特首在竞选的时候,你又上书建议建立香港文学馆,有得到回应吗?

潘耀明:现在初步有回应,蛮鼓舞人心的。呼吁了18年,在这18年之中,我们有十多位大家已经去世了,包括饶宗颐教授、作家梁秉钧,还有郑敏基先生,但是他们的夙愿一直没有得到香港当局的重视。

在李家超竞选特首的时候,我就跟他写了一封信,谈到香港建立文学馆的迫切感。我当时给唐英年董事会主席也写了一封信,他回信说“香港有中央图书馆,中央图书馆有文学书籍的收藏;大学有中文系,中文系有中文科,中文科里也有关于香港文学的藏书。”我后来又附一封信给他,我说文学馆跟一般的中文系的教学、跟中央图书馆的藏书不一样,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文学馆主要是对香港作家的作品,包括他的研究资料、作家手稿整理、收藏,是要作为一个推广的平台。因为老实讲,我们香港作家联会平常没有场地做文学讲座。

吴小莉:听说都在酒楼里面举办。

潘耀明:是的。王蒙、白先勇、莫言,还有很多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苏童,他们都出席过我们在酒楼举办的文学讲座。苏童经常开玩笑说“潘耀明经常在很吵闹的酒楼里,举办高端的文学讲座”,这听起来挺伤心的。香港,一个大的国际都会,竟然连一个文学馆都没有。日本有三个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这都不是偶然的。日本的一个县,都有文学馆,这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府对文学的重视。

香港资源很丰富,资金很充足。对表演艺术投资很多钱,给电影基金会拨款20亿港元;给文学原来万港元,后来万港元,这太不成比例了。我一直在呼吁,应该给香港文学多一点资源。为什么说香港环境是文化沙漠?就是这个原因,香港培养不出职业作家。

吴小莉:有人说你是香港文学的发言人,为香港文学的发展疾呼。刘再复先生还说您是香港文学界的“宋江”,您怎么看这个评价?

潘耀明:香港文学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给的资源很少,所以香港这些写作的人很艰苦。关于建立香港文学馆,到现在终于有了一些正面的回应,我觉得安慰。要有后辈去传承,老一辈作家对文学馆当时的信念和追求,我会坚持下去。

制作人:韩烟

编导:梅苑

编辑:马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