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张狂的娱人作品,是香港电影给中国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自发展以来,这个城市在它的黄金时代拥有着全球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影片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仅次于美国。他们曾经雄霸东亚市场,斗垮毗邻台湾一带的电影业。可以说在70年代,港片是全球最富于生气和想象力的大众电影。
香港文化打造本色英雄
年电视广播进入香港加速了文化现代化,到了年粤语频道成了黄金时段最多人收看的电视台,一些刻画社会问题的单元剧,催生了徐克、许鞍华、林岭东等一代导演。有了粤语电视的出现,让善讽时代弊端的许冠杰、许冠文两兄弟在《双星报喜》里大受欢迎,势头正劲的许氏兄弟趁机拍了几部喜剧片《鬼马双星》《卖身契》《半斤八两》,不仅成绩傲人顺便还把港片提拔到新高度。他们俩在电影电视以及音乐方面的成就,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香港人口味开始转变,真正建立起来了独特的流行文化,到了80、90年代,黄金档期的承包者已经是许氏兄弟、李连杰、成龙、周星驰、周润发等人的天下了。
港片除了有质量与产量的保证,方便观众和语言亲切感的好处,对当地人还营造了惬意又熟悉的氛围,不论是九龙、旺角亦或弥敦道,未曾在港片中亮相过的街道少之又少,王家卫在重庆大厦拍摄了《重庆森林》;许鞍华在大浦旧社区拍摄了《女人,四十》;铜锣湾也是《古惑仔》里陈浩南的专属地盘。
80年代香港影视开始美化黑帮文化,毕竟黑社会的世界之都就在香港,他们除了能收保护费之外,涉足操纵影视行业的情况也由来已久。这方面能作为代表作的影片就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那赚人热泪的兄弟情是N多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该片获得巨大成功后,便引发了一连串“英雄片”抢拍热潮,香港媒体对英雄主义进行了无数次定义评价,这也是当时港片文化对话中,探讨最多的话题。有了悲剧英雄如周润发,自然也生出了喜剧英雄周星驰。90年代初,或多或少会碍于外界指摘黑帮英雄片使青少年崇拜黑社会,大多导演转拍维持治安的纪律部队,表扬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比如《辣手神探》《飞虎雄心》《十万火急》等。
东方好莱坞“香港”
弥敦道、梳士巴利道、维多利亚湾、浅水湾.......内地人对于香港地标的熟悉程度,能令香港本地人都感到吃惊。-的几代人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他们经历“长城”、“凤凰”等左派影厂,等来“邵氏”和“嘉禾”这波港片主力军,走过了录像厅VCD时代,现如今又看着香港电影走向衰落。
年,制作影片占港片产量近四分之一的“中国星”停产了,对于熟悉港片的人来讲,这事等于晴天霹雳。自从邵氏年下线后,龙头嘉禾在年后也逐渐隐退,港片产商走向群龙无首的一个阶段,向华强创办的“中国星”日渐成为中流砥柱,出品过《黑社会》《瘦身男女》等多部超卖座影片,只可惜港片救星的“中国星”还是没能熬过,这也是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港文化走向黯然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原来,娱乐产业一直都是香港独大,来自香港的时装、广告、电影、音乐、粤剧等等都是娱乐业推出的傲人商品,近百年来香港的文化标签也一直和娱乐如影随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块仅有几百万人的地盘,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当年的亚洲商业电影曾一度只有一个标签:MadeinHongKong。
只可惜好景不常在,到了年,对文化产业来说也许是香港最厉害的时候,但香港电影的分水岭也从那年开始显现,当年电影票房总额达到了15.5亿港元,部港片被生产出来,从那之后港片在产量上逐渐减少,年港片产量77部,第二年63部,到年加上合拍片才50来部,票房缩水4个亿。同时以明星为基础的娱乐业只有艺人没有明星,香港演艺圈颠覆众生的时代已悄然走过,新生代艺人无人可比肩老一辈天王。
一心一意的香港制造
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曾说香港电影走向衰败的原因是因为“盗版、移民潮、产业专门人才的紊乱和一时的大失血”,尽管高度自由化与产业化,可香港文化的产业链并不健全。90年代无疑是香港人的一个大限,有文化、心理和政治上的界限,当年,陈果和王家卫分别以《香港制造》和《春光乍泄》的商业与文艺的双重成功,代表了香港人对未来的迷茫,韦家辉和杜琪峰的黑色路线又呼应回归这母题。从文化意识上来看,香港文化从-这十年发展,也能分为“前97”、“后97”等基调。年,《春光乍泄》在戛纳拿下最佳导演,此时好莱坞的阴影也飘到了香港,《泰坦尼克号》在那年的香港赚得亿万票房,好莱坞对亚洲市场的投入火速展开,此时韩国日本等亚洲本土文化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在面对海外传媒不惜血本制作的精良作品时,造血不足的香港娱乐界企图学习好莱坞来竞争,在影片中加特效等元素,《新蜀山》《蓝血人》这样的制作难显本土特色,资金投入也没法超越美国,最终宣告失败,不但失去了东南亚大片市场,新一代本土粉丝对港文化的热情也被侵蚀。
记得在《金鸡》里主角曾这般感叹“97还好啦,过了千禧年才是死期”,98金融危机、科技股幻灭、的Sars......从7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以来,香港人从未面临过如此多“磨难”,文化界也逃不开这些痛苦,梅艳芳、张国荣等巨星的陨落让美景彻底不再。
香港,留得还是留不得?
“后97”时,《无间道》等作品的问世还是让大家都惊喜了一回,可港文化产业的困境依旧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年,因为开拓市场的缘故很多香港公司走向内地,港文化进入了合拍片时代。除了北上打开日益重要的内地市场,其次则是选择向好莱坞进发,吴宇森、周润发和李连杰都成功打开了西进大门,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留守香港,比如杜琪峰。记得黄秋生在年金像奖上,这样感叹港文化产业危机中的生机:“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年,CEPA开始实施,为港文化产业北上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内地巨大的红利便当令人垂涎,大陆市场精彩纷呈的同时也充斥着它的无奈,文化产业的敏感让种种限制如钢铁般存在,过去是港片改变内地人生活,如今则是内地政策日渐改变香港电影。为此,港人在参与国内发展时想出了更讨巧的方法,比如将港产粤语片大量引入广东市场,因为广东是国内唯一明白香港文化,也了解国内文化的“双向”地区,再加上广东的创意产业也面临被边缘的问题,所以粤港两地的创意产业应该真正结合互补。
随后他们和大陆出版联系日益紧密,形成市场一体化,让“麦兜”、“老夫子”等形象在内地家喻户晓,让粤语音乐日益滋生,让TVB电视剧成为最受欢迎的内地经典,港文化逐渐走向复兴。
林奕华曾经这样评价香港“它天生聪明,但没有被教养成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能否认的是,人才的后继无人是港文化内部最大的压力,此外争取资本回流,提升内在实力,发展海外市场也是港文化未来要努力的方向。一直渴望有变化的香港文化人过了97后,没搞出什么大动静,只是在等待变化,这一等就等了十年,正好等完了它的黄金期,十年旧事已成往事,但新故事才刚开始。
文
东城高贵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