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体系足以抵御全球市场波动专访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罗曼

  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这25年来,香港经历了不同考验和挑战,尤其是过去两年多以来疫情反复,通胀加剧以及应对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变局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难以独善其身,股、债、汇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6月20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金管局会根据市况变化,灵活地管理外汇基金,适时适量地调整资产配置。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金管局致力完善政策框架,做好市场沟通,未雨绸缪,确保金融稳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有别于其他国家金融中心,香港最独特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背靠国家、接轨全球’,随着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为香港金融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让香港始终稳居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列。”余伟文续称。

  三大因素支撑香港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这25年来香港金融业态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余伟文:这25年来,香港经历了几次大的考验和挑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自年7月以来,银行体系资产从8.7万亿港元,一路增长至年4月的27万亿港元,涨超2.1倍。银行存款从1.6万亿港元,涨至今年4月的7.5万亿港元,涨超3.7倍。外汇储备从多亿美元,至今年5月超过亿美元,增长4.7倍。股市总市值从4.6万亿港元,涨至今年5月约38万亿港元,涨幅7倍。债市方面,年债市年度总发行额少于亿美元,到年全年总发行额约亿美元,上涨19倍。这些数据都足以体现香港金融业态的蓬勃发展。

  有别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最独特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背靠国家,接轨全球”。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让香港担当着重要的桥梁角色,自改革开放以来,既为内地经济和金融发展引进外资,也为内地企业和机构走出去提供完善的平台。

  在国家推进金融改革和市场开放中,基于两地由来已久且紧密的金融合作,以及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论在离岸人民币业务、CEPA、QFII/RQFII、以至近年的互联互通机制,香港在国家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香港金管局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致力完善政策框架,做好市场沟通,未雨绸缪;一方面做好稳健监管,确保金融稳定,同时也要完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发展,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回顾过去,有三大因素支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蓬勃发展:

  一是完备的生态系统。包括与国际接轨的监管和司法制度,以及丰富的人才库,均是香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二是市场韧性。香港金融体系具备高度的抗震能力,例如实施近40年的联系汇率制度一直保持有效运作,成功抵御了各种危机和风浪。同时,香港拥有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货币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三是机遇。近年内地开放金融市场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为香港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不同机遇。例如,互联互通机制的扩展和深化,为业界拓展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间。结合目前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浪潮,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全球的桥梁,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能否谈一谈香港金融业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下,如何巩固传统优势,又能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余伟文:“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而“外循环”的目标就是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支持和畅通国内大循环。

  对于香港的金融业来说,我们在“外循环”方面可以继续发挥“熟悉内地、连通国际”的优势。过去香港一直发挥跨境资金纽带作用,期间,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主要地区之一,同时香港亦协助内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

  未来,金管局会与内地政府部门及业界紧密联系,按“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政策方向,探索在各互联互通机制下扩大产品类别,强化香港作为全球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的角色,助力内地金融改革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香港近年来在绿色金融已取得良好进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愈趋蓬勃。年在港安排及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融资总额再创新高,达亿美元,比年大幅增长4倍;当中面向国际发行的债券总额达亿美元,占亚洲区市场的三分之一,安排发行量位居首位。

  而国家近年正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当中碳达峰、碳中和两大目标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好能担当“绿色桥梁”的角色,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内地的绿色金融资产,支持内地实体经济气候转型。

  总而言之,在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香港会继续发挥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角色,并以创新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平台,融入并助力国家发展。

  互联互通机制

  拓宽跨境投资渠道

  证券时报记者:互联互通机制对香港的金融业带来哪些影响?

  余伟文:经过多年的平稳运行,互联互通机制已成为中外投资者跨境资产配置的主要渠道。以股票通和债券通为例,目前国际投资者持有的A股有超过三分之二是通过股票通投资,买卖内地在岸债券的也有超过一半通过债券通进行,足见这些安排在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说明了香港作为桥梁的重要地位。

  股票通“北向通”和“南向通”在年的日均成交金额分别达1亿元人民币和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32%和60%。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金额约亿元人民币,较年增长约34%。

  过去一年,互联互通机制取得不少新的突破。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于去年10月正式落地,标志着互联互通机制由机构投资者扩展到个人财富管理。这一系列举措为两地金融市场带来三大利好: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连接,进一步拓宽内地和香港投资者的跨境投资渠道,并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跨境理财通”和“债券通南向通”双双启动,将现有的“互联互通”计划进一步扩展和深化,能否谈谈二者目前各自的发展情况?

  余伟文:跨境理财通方面,作为首个专为个人投资者而设的互联互通机制,跨境理财通让大湾区的内地和港澳合资格居民,可通过各自的银行体系建立的闭环式资金管道,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

  跨境理财通的突破性在于,提供了一条正式和便捷的渠道,首次允许零售投资者直接跨境开设和操作投资户口,有更大的自主度去选择理财产品。跨境理财通亦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截至年5月底,已有24家香港银行与其内地伙伴银行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超过个个人投资者参与,跨境汇划金额合共10.27亿元人民币。考虑到这是许多投资者首次参与跨境投资,三地监管机构都非常重视投资者保障及教育。我们也会密切留意跨境理财通的运作情况,与业界及内地监管部门共同探索优化措施,务求为三地的银行及财富管理行业带来更多增长机遇。

  债券通南向通方面,在去年9月成功推出之后,实现了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双向联通,为内地机构投资者新增一条便捷的渠道,通过香港市场投资境外债券资产。

  “南向通”进一步深化香港和内地债市的互联互通,加强两地市场基础设施的连接,是内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南向通”亦为国际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诱因在香港开拓债券承销、交易、托管等服务,并吸引债券发行人在香港发行面向内地投资者的债券,从而丰富香港债市产品的类别及提升在港交易债券的流动性。

  “南向通”开通以来运行畅顺,市场反应正面,交易涵盖国际主要券种。金管局会密切留意市场需求,与内地监管部门共同探索可行的优化措施。

  无迹象显示

  有大规模沽空港元

  证券时报记者:近来港元汇率明显走弱,金管局几次出手以维持港元汇率稳定,有市场人士称,若港汇持续转弱,资金大举外流,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此您怎么看?

  余伟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进出变化实属平常,亦正体现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应有的特质及功能。过去两年,多国减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及财政刺激措施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打击,在年期间有大约亿美元流入港元体系。

  近期虽然环球地缘政治及通胀等因素,加上美国收紧货币政策,令环球金融市场波动。但综合最新的数据,以及金融市场的情况,香港的货币和金融体系仍然十分稳健,港元市场交易继续保持畅顺有序,市场流动性充裕,未察觉资金流动出现异常情况,亦无迹象显示有大规模沽空或冲击港元。

  证券时报记者:随着美国加息,若港元汇率继续走弱,那金管局是否有足够能力支持港汇?目前香港银行存款数字的增减变化是怎样的?

  余伟文: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自年开始实施,经历过多次经济周期,一直行之有效,是维持香港货币及金融稳定的基石。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汇率按市场供求于7.75至7.85的兑换保证范围内浮动,金管局为银行提供7.75强方兑换保证及7.85弱方兑换保证。

  当港元汇率触发“弱方兑换保证”,金管局会应银行要求以7.85兑换保证水平买港元沽美元,资金流出港元体系,港元拆息上升的压力增加,有助抵销套息交易的诱因,让港元汇率稳定于7.75至7.85的区间内。

  随着美国加息,市场预期港美息差扩大,资金会逐渐从港元流向美元,因此港元汇率由强方转弱属预期之内,是正常现象。除了息差因素以外,港元兑美元汇价同时受其他市场因素影响,例如港股表现。港元市场如常有序运作,港元汇率亦一直按市场供求于7.75至7.85的兑换保证范围内浮动。

  香港金融市场拥有强大坚固的缓冲和抗震力,足以抵御外在因素引发的市场震荡。外汇基金拥有价值超过4万亿港元的资产,当中80%以上是外汇储备,有足够能力确保港元与美元之间的兑换。

  香港银行体系稳健,银行有充裕的资本和流动性缓冲,主要银行流动性覆盖率超过%,远高于国际标准。香港银行总体存款保持稳定,年银行体系总存款额按年增加4.6%,当中港元存款上升1.4%,今年首4个月保持升幅,两个数字较去年年末分别增长0.8%和1.6%。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及指数基金管理人等)、私人财富是否正在撤出香港?

  余伟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及人员的进出实属平常,个别金融机构会不时因应其业务考虑,如业务重心转移、企业重组等,调整在香港的部署。

  事实上,近年亦有不少世界领先的金融机构在港扩充业务,当中涵盖银行、私募基金、资产管理集团等。这些金融机构都了解到亚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透过聘用更多人手及扩充香港业务,可以更好地利用香港优势,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区内的财富管理等业务。

  此外,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持续增长。年金融机构在香港管理的资产按年上升21%至35万亿港元,当中约三分之一的增幅来自净资金流入。截至年底,在香港获发牌进行资产管理的持牌法团数目为家,按年增长5%。香港私募基金业稳步上扬,年管理的资本总额达1亿美元,位列亚洲第二,仅次于内地,按年增长11%。

  灵活管理外汇基金

  维持货币及金融稳定

  证券时报记者:香港今年首季度罕有地出现“股债双跌”,外汇基金的收益出现大幅波动,面对全球金融市场不明朗因素,金管局如何应对,避免陷入股、债、汇三面夹击局面?

  余伟文:受制于疫情反复、通胀加剧,以及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影响,加上俄乌局势引发的地缘政治危机升温,资产市场于年第一季经历了大幅波动。外汇基金与其他投资者一样,短期表现无可避免受到影响。

  年的投资环境将继续充满挑战,在通胀升温下,全球各大央行或会实施更进取的货币紧缩政策;若地缘政治形势持续恶化,亦会引致资产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和调整。环球股市因过去几年建立的偏高的估值在第一季已出现调整,如货币政策再急速收紧引致债息大幅上升,会令外汇基金的股票及债券投资面对同时受挫的严峻挑战。

  面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明朗的因素,我们一直因应市况变化,灵活地管理外汇基金,适时适量地调整资产配置,并作出适当的防御性部署。具体而言,我们作出了以下四项部署:

  第一,在美国加息的预期下,外汇基金增加了现金和浮动利率债券的比例。浮动利率债券让我们可以尽量减低债券“息升价跌”的负面影响。

  第二,外汇基金一直以来都会适当地调整非美元资产带来的外汇风险,以降低美元进一步转强所带来的账面汇兑损失。

  第三,在过去几年,我们通过持有抵御通胀的投资产品,以及加大“长期增长组合”下的另类投资(包括房地产及基建投资等实物资产),令投资组合更多元化,更有效地分散风险。“长期增长组合”一直表现出色,自9年开展投资以来的内部回报率年率达15.4%。

  第四,我们会继续维持资产组合的流动性,确保有需要时能迅速提供资金维持香港的货币及金融稳定,及配合政府提取财政储备存款以应对疫情。

  欢迎内地人才落户香港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业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人才储备方面,是否有考虑面向内地人才市场?

  余伟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有赖于便利的营商环境、世界级的基建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条件,也有赖于一班专业和优质的金融人才。作为一个开放的知识型经济体,香港汇集世界各地精英,一方面可以壮大我们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便利知识和国际经验的交流,有助提升香港金融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以我们去年联同香港银行学会推出的首届“银行业衔接课程”(B.E.S.T.)为例,多名参与的大学生中有大约三成是内地来港就读的学生。这些年青人透过我们的衔接课程更加了解银行业热门领域的实用知识,包括银行知识(B)、绿色及可持续金融(E)、软技能(S)和科技(T),为他们日后留港发展打好根基。

  近年来,内地企业来港发行离岸债券和进行融资(包括绿色融资)活动与日俱增,不少于香港设有业务的金融机构和外部评审机构均有所扩张,除吸纳本地人才外,亦积极引入内地人才。

  随着互联互通、绿色金融及金融科技等举措为业界带来庞大机遇,加上国家作强大后盾,香港金融市场将大有可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