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罕见发声让实体店重新旺起来实体

近期,人民日报发文《让实体店人气重新旺起来》,为实体店打call。人民日报指出:近年来,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实体店越来越难做,市场份额也在逐渐被电商吞噬。45天关10家店,实体零售依旧难年对于很多实体企业而言,现阶段经营状况依然很难。而这一点,其实也可以从多家上市零售类企业发布的业绩预报中窥测到。据了解,年上市商超企业发展一片惨淡,其中,大多企业处于亏损状况,多则亏损数百亿元,少则几亿元到几千万不等。财报显示,苏宁易购亏损最为严重,预计亏损高达亿-亿元;永辉超市预计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9.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57.2亿元;人人乐预计净亏损8.3亿-8.8亿元;永旺百货预亏损4.7亿-4.9亿港元;家家悦预亏2.6亿-3亿元。与商超行业相比,百货行业虽然多家企业预计年净利润有所增长,但从门店来看,据公开数据显示,年至年中,有数十家百货公司宣布关闭门店,其中不乏巴黎春天、芮欧百货等大型百货集团旗下门店,而商超行业闭店情况亦是如此。而且,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年。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年以来,有将近10家实体店宣布关闭,其中包括SM百货天津店、远东百货大都会、家乐福中国三家门店,以及盒马鲜生等。从业态来看,百货行业中有4家企业门店宣布闭店,超市行业有5家门店宣布关闭。图来源:NC情报局。对于此,有行业专家表示,由于消费者购物需求的转变,消费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零售业态,而相应的整个零售行业竞争也进入到一个高度白热化的状态。如此情形下,涌现更多新门店,同时更多旧门店被淘汰也就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从转型的角度来看,中国零售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大卖场为例,大卖场20年前是什么样,20年后还是什么样,而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更多的喜欢一些新业态、新形势的东西,毕竟求新心理也是一种基本的消费心理。中国实体店究竟败给了谁?现在随便走在一条大街上,很多门店都在打折,到处写着“大甩卖”、“大清仓”,“全场特价”,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门店转让”“10周年庆”等等。生意越不好做,商品越得贱卖卖,有个老板吐槽:每个月售个包才能存活下来,赚钱的唯一方式就是卖更多的包……于是,各种打折噱头层出不穷,这成了中国实体店的一大特色。而实际上,实体店的根本问题来自于:老板总只是把实体店当成一种买卖的渠道,没有服务的意识,更没有服务精神,无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单纯依靠差价赚利润,这种实体店早晚都会被淘汰。如果只是一种销售渠道,电商显然是更与时俱进的方式:成本更低(没有房租)、足不出户、比价更方便、款式更多样等等。于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实体店是被电商打败的。真的是这样吗?电商赢了吗?电商的困境最近几年就开始了,所有的电商平台都遭遇到了流量瓶颈,利润增长趋于放缓,市场需求几近饱和。而双11的本质其实是先抑制需求再集中式爆发,所以形成了双11当天的消费井喷,数据看起来漂亮而已。电商虽然没有房租,但是要有线上运营成本,包括广告、活动、人员、客服、快递等等。现在开一家“网店”的成本已经超过实体店房租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比如对于有的淘宝店来说,每引来一位顾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价都不到80元。究其根本,是电商总把自己当成“比价的工具”,同一个网站去横向比,不同网站就纵向比,于是产品利润越来越薄;而同时依靠流量去获客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线上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中国的商业正在形成这样一种平衡:电商的运营成本持续攀升,越来越接近“实体店”的房租;而实体店吸引消费者的成本也不断增加,越来越接近“网店”的获客成本;于是双方开始僵持。究其根本,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电商,赚钱的根本逻辑没有变,就是这四个字:薄利多销。不求质量只求数量;不要品质只要利润。这就是是中国商业目前最大的通病,但是这条路被我们走到了极致,走绝了。越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4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